《家庭医学》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中全科医学及妇幼保健方向学

 
来源:家庭医学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2
 
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ce)又称家庭医学(family medicine),是一门面向个人、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二级专业学科。其主旨是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1]。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引入全科医学概念,近年来随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深入开展,全科医学也得以蓬勃发展。但是,2011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多年来,中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合格的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所以需要为基层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合格全科医生,从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能在基层开展疾病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全科医生呢?特别考虑到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转变为实习医生进而逐步成长为临床医师不可逾越的关键阶段[2],因此更应为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安排最为适用的临床实习。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临床医学专业(妇幼保健方向)毕业生的全科医生就业趋向,分析临床实习对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评价全科医学知识指导学生临床实践的实用性和对其就业的导向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本校面向城乡基层培养的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临床医学专业(妇幼保健方向)2011级(三年级)学生作为本次调查对象。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整群抽取本校2011级专科层次三年级学生临床医学专业224名(临床组)、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116名(全科组)、临床医学专业(妇幼保健方向)50名(妇幼组)。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其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如性别、是否落实工作、就业岗位等;对毕业实习的评价,如是否运用全科知识、社区实习对业务能力的帮助等;对全科医师的认同,如就业前景、全科医学对临床诊疗的帮助等;毕业后工作意向,如是否愿意从事全科医师工作及不愿意从事全科医师工作的原因等。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趋向,分析全科医学知识指导学生临床实践的实用性及临床实习对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 1.2.2 实习安排 (1)临床组实习安排:内科10周、外科8周、妇产科4周、儿科4周、传染科2周、中医科2周、五官科/皮肤科2周。(2)全科组实习安排:内科9周、外科4周、妇产科4周、儿科5周、五官科1、感染科1周、社区8周(包括预防保健科2周、全科4周、康复2周)。(3)妇幼组实习安排:内科4周、外科4周、妇产科8周、儿科4周、儿童保健科4周、妇女保健科4周、新生儿科2周、社区2周。在社区实习期间,培养学生全科医疗服务技能、预防保健与公共卫生服务技能,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技能。在全科医疗服务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全科医生的接诊方式、与患者沟通技巧;全科医学基本理论和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的实际应用;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的照顾方式,至少与一个家庭建立联系;社区常见病和常见健康问题的诊治方法,对基层医疗中常见慢性病进行规范管理;社区常用药物的用量、用法及不良反应;社区健康档案建立的思路和资料收集途径,实习期间,每人至少完成2份不同健康问题的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个人的一般信息、SOAP的记录方式、家系图、随访记录、流程表);入户调查5户家庭,收集并填写居民健康调查表,通过社区诊断的个案教学,基本掌握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社区诊断资料的形成过程。在预防保健与公共卫生服务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社区重点人群(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贫困居民)的健康管理及相关政策;法定传染病报告程序,传染病的社区管理方法;患者群体和个体的健康教育技能(包括教育、咨询、评价等),至少组织实施一次群体性的健康教育活动;熟悉社区常见传染病(如肝炎、肺结核)的社区管理方法。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患者满意度调查及分析方法;熟悉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工作模式,与社区组织和其他专业人员沟通的渠道和沟通的技术;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软件的使用。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8.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学生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90份,收回有效问卷390份,回收率为100%。所调查学生基本情况,3组学生在性别分布和是否落实工作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妇幼组学生在落实工作方面优于临床、全科组学生(P<0.01),在就业岗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大多数学生均在医疗岗位就业,其中半数以上在基层医疗机构,见表1。 2.2 3组学生对毕业实习的评价 被调查学生在毕业实习中,运用全科医学知识的为336名(86.15%);认为社区实习对业务能力提高有帮助的为333名(85.38%),3个专业学生对具体帮助内容的认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3组学生基本情况比较[n(%)]组别n性别男女是否落实工作是否就业岗位医疗非医疗临床组224112(50.00)a112(50.00)a115(51.34)a109(48.66)a209(93.30)15(6.70)全科组11639(33.62)a77(66.38)a59(50.86)a57(49.14)a97(83.62)1916.38)妇幼组501(2.00)49(98.00)41(82.00)9(18.00)47(94.00)3(6.00) 表2 3组学生在社区实习对业务能力的影响比较[n(%)]组别n与患者沟通良好能很好地照顾患者正确看待健康问题得到患者信任其他临床组224205(91.52)a162(72.32)145(64.73)a170(75.89)a24(10.71)全科组11694(81.03)a67(57.76)56(48.28)a69(59.48)7(6.03)妇幼组5025(50.00)32(64.00)13(26.00)26(52.00)1(2.00) 2.3 学生对全科医学职业的认识 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学习全科医学对临床诊疗能力有帮助的为257名(65.90%);认为全科医学专业就业前景好的为324名(83.08%)。在分析临床医学专业和全科医学专业就业前景谁占优势中,临床、全科组学生多认为两个专业优势均等,妇幼组学生认为全科医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更好,见表3。 表3 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和全科医学专业 就业前景的认识[n(%)]组别n全科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两者相当临床组22440(17.86)a74(33.04)a110(49.11)a全科组11619(16.38)a46(39.66)a51(43.96)a妇幼组5029(58.00)13(26.00)8(16.00) 2.4 对全科医生就业趋向的调查 被调查的学生中,不愿意从事全科医生工作的原因前3位分别为待遇太低117名(30.00%)、其他因素70名(17.985%)、只能到社区工作59名(15.13%)。愿意从事专科医生工作的为211名(54.10%);愿意从事全科医生工作的为98名(25.13%);愿意专升本的49名(12.56%);愿意参加全科住院医师培训的为6名(1.54%);选择其他工作的为26名(6.67%),见表4。 表4 3组学生对毕业后愿意从事哪方面的工作比较[n(%)]组别n全科医生专科医生专升本参加全科培训其他临床组22446(20.54)a124(55.34)38(16.96)1(0.45)15(6.70)全科组11632(27.59)a63(54.31)9(7.76)5(4.31)7(6.03)妇幼组5020(40.00)24(48.00)2(4.00)04(8.00) 3 讨 论 3.1 学生在临床实习中运用全科医学知识情况 被调查学生在临床实习中运用全科医学知识的比例为86.15%;认为社区实习对业务能力提高有帮助比例为85.38%,这一比例较高,说明全科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社区实习的安排对指导学生的临床实践有着较强的实用性。本校在临床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妇幼保健方向)的第4学期均安排了《全科医学概论》这门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与方法、基本技术,使学生了解全科医学的思想、观念、原则以及核心知识和技能,理解以人为中心以及防治结合的医疗照顾新观念,培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兴趣;而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更是采用“以社区为基础结合社区问题的教育[3]”的培养模式,按全科医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开设临床常见疾病防治技术、社区预防、重点人群保健、全科医生应诊技术、社区康复、社区健康教育技术等课程,使专业课程有效的服务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4],促使学生掌握全科医疗服务技能、预防保健与公共卫生服务技能。在临床实习的32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实习地点在专科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妇幼保健方向)和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除了专科医院实习外,前者安排了2周社区实习,后者安排了8周社区实习。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在社区实习,跟随带教老师共同参与社区调查、家庭访视、健康档案建立、资料分析与评价等活动,更能将课堂所学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其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社区预防保健能力、卫生服务管理能力等[5]。高职高专医学类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在农村、社区等基层一线医疗单位,近年来随着新医改的稳步推进,基层卫生服务功能重新定位、需求发生重大变化,“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成为基层卫生服务的新坐标[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仅要诊断和处理城乡社区的常见病、多发病,还承担着社区健康教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地方病预防控制、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特殊人群保健、计划生育指导和咨询及配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7],社区实习能让学生提前接触这些工作内容,了解自身是否对这样的工作感兴趣,能否胜任这些工作,从而为就业选择奠定一定的基础。如果学生对基层工作感兴趣,那么在社区的实习还可以通过实际工作激发他们学习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热情,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后尽快融入基层医疗工作岗位。所以,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安排社区实习有其必要性。 3.2 学生认为全科医学专业就业前景情况 被调查学生认为全科医学专业就业前景好的比例为83.08%,这说明学生通过对全科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社区实习,能认识到在现今基层卫生服务中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所处的重要地位。但在毕业后愿意从事全科医生工作的仅为25.13%,从问卷调查来看,学生不愿意从事全科医生工作的原因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待遇太低(30.00%)、其他因素(17.95%)、只能到社区工作(15.13%)。这说明影响专科医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与个人相关的利益(如薪酬福利、发展空间等),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环境、综合实力也会影响学生的就业、择业。虽然2009年4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10年六部委联合颁发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都表明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重心将下移,城市重点补充社区,农村重点补充乡镇,但从国内其他相关研究来看该改革的推进并不顺畅[8-9]。专科医学生不愿意进社区,不愿意从事全科医生工作,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1)目前国家对全科医学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由于整个社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没有跟上,使得很多政策没有贯彻,如社区医生的待遇和地位问题[10]。(2)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能存在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人才培养措施欠缺,软硬性条件欠佳等问题,从而让学生对于单位所能提供的未来发展空间感到担忧。(3)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针对性不强,没能随着医改政策的改变做出相应的调整,学生对医疗卫生就业市场的需求了解不够。(4)部分学生及其家庭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多从利己角度思考个人职业和就业的发展问题。 综上所述,根据国家政策指向,大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全科医生仍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改善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学校更应积极开设全科医学相关课程,提高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知度,并通过社区实习培养学生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兴趣,提升工作能力。为了达到“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逐步形成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11]”,需要大力推动专科医学生热爱基层,走进社区,可采取的措施有:(1)相关部门应根据国家政策指导进一步完善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如设置全科医师特殊岗位津贴,解决人事编制,优先晋升职称,建立退出机制等措施,引导学生“下得去”;同时,出台与全科医师执业特点相适应的“多点执业、签约式服务、集体随访”等支持性政策保障,让学生“留得住”),为全科医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尽可能地为医学生设计好今后的职业发展路径,提供对外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加强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其有晋升发展的空间[12];应主动完善工作环境,增强自身的感召力和向心力,提高医学生的工作积极性。(3)学校要紧密联系国家卫生改革现状和卫生人才实际需求进行就业指导,开展新医改政策和全科医学制度的宣传,增强学生对国家卫生政策的了解,正确认识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生的发展道路。(4)学生及其家庭应积极参考各方面的信息和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准确定位自身的就业趋向。 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ce)又称家庭医学(family medicine),是一门面向个人、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二级专业学科。其主旨是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1]。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引入全科医学概念,近年来随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深入开展,全科医学也得以蓬勃发展。但是,2011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多年来,中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合格的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所以需要为基层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合格全科医生,从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能在基层开展疾病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全科医生呢?特别考虑到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转变为实习医生进而逐步成长为临床医师不可逾越的关键阶段[2],因此更应为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安排最为适用的临床实习。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临床医学专业(妇幼保健方向)毕业生的全科医生就业趋向,分析临床实习对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评价全科医学知识指导学生临床实践的实用性和对其就业的导向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本校面向城乡基层培养的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临床医学专业(妇幼保健方向)2011级(三年级)学生作为本次调查对象。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整群抽取本校2011级专科层次三年级学生临床医学专业224名(临床组)、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116名(全科组)、临床医学专业(妇幼保健方向)50名(妇幼组)。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其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如性别、是否落实工作、就业岗位等;对毕业实习的评价,如是否运用全科知识、社区实习对业务能力的帮助等;对全科医师的认同,如就业前景、全科医学对临床诊疗的帮助等;毕业后工作意向,如是否愿意从事全科医师工作及不愿意从事全科医师工作的原因等。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趋向,分析全科医学知识指导学生临床实践的实用性及临床实习对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 1.2.2 实习安排 (1)临床组实习安排:内科10周、外科8周、妇产科4周、儿科4周、传染科2周、中医科2周、五官科/皮肤科2周。(2)全科组实习安排:内科9周、外科4周、妇产科4周、儿科5周、五官科1、感染科1周、社区8周(包括预防保健科2周、全科4周、康复2周)。(3)妇幼组实习安排:内科4周、外科4周、妇产科8周、儿科4周、儿童保健科4周、妇女保健科4周、新生儿科2周、社区2周。在社区实习期间,培养学生全科医疗服务技能、预防保健与公共卫生服务技能,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技能。在全科医疗服务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全科医生的接诊方式、与患者沟通技巧;全科医学基本理论和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的实际应用;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的照顾方式,至少与一个家庭建立联系;社区常见病和常见健康问题的诊治方法,对基层医疗中常见慢性病进行规范管理;社区常用药物的用量、用法及不良反应;社区健康档案建立的思路和资料收集途径,实习期间,每人至少完成2份不同健康问题的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个人的一般信息、SOAP的记录方式、家系图、随访记录、流程表);入户调查5户家庭,收集并填写居民健康调查表,通过社区诊断的个案教学,基本掌握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社区诊断资料的形成过程。在预防保健与公共卫生服务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社区重点人群(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贫困居民)的健康管理及相关政策;法定传染病报告程序,传染病的社区管理方法;患者群体和个体的健康教育技能(包括教育、咨询、评价等),至少组织实施一次群体性的健康教育活动;熟悉社区常见传染病(如肝炎、肺结核)的社区管理方法。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患者满意度调查及分析方法;熟悉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工作模式,与社区组织和其他专业人员沟通的渠道和沟通的技术;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软件的使用。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8.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学生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90份,收回有效问卷390份,回收率为100%。所调查学生基本情况,3组学生在性别分布和是否落实工作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妇幼组学生在落实工作方面优于临床、全科组学生(P<0.01),在就业岗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大多数学生均在医疗岗位就业,其中半数以上在基层医疗机构,见表1。 2.2 3组学生对毕业实习的评价 被调查学生在毕业实习中,运用全科医学知识的为336名(86.15%);认为社区实习对业务能力提高有帮助的为333名(85.38%),3个专业学生对具体帮助内容的认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3组学生基本情况比较[n(%)]组别n性别男女是否落实工作是否就业岗位医疗非医疗临床组224112(50.00)a112(50.00)a115(51.34)a109(48.66)a209(93.30)15(6.70)全科组11639(33.62)a77(66.38)a59(50.86)a57(49.14)a97(83.62)1916.38)妇幼组501(2.00)49(98.00)41(82.00)9(18.00)47(94.00)3(6.00) 表2 3组学生在社区实习对业务能力的影响比较[n(%)]组别n与患者沟通良好能很好地照顾患者正确看待健康问题得到患者信任其他临床组224205(91.52)a162(72.32)145(64.73)a170(75.89)a24(10.71)全科组11694(81.03)a67(57.76)56(48.28)a69(59.48)7(6.03)妇幼组5025(50.00)32(64.00)13(26.00)26(52.00)1(2.00) 2.3 学生对全科医学职业的认识 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学习全科医学对临床诊疗能力有帮助的为257名(65.90%);认为全科医学专业就业前景好的为324名(83.08%)。在分析临床医学专业和全科医学专业就业前景谁占优势中,临床、全科组学生多认为两个专业优势均等,妇幼组学生认为全科医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更好,见表3。 表3 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和全科医学专业 就业前景的认识[n(%)]组别n全科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两者相当临床组22440(17.86)a74(33.04)a110(49.11)a全科组11619(16.38)a46(39.66)a51(43.96)a妇幼组5029(58.00)13(26.00)8(16.00) 2.4 对全科医生就业趋向的调查 被调查的学生中,不愿意从事全科医生工作的原因前3位分别为待遇太低117名(30.00%)、其他因素70名(17.985%)、只能到社区工作59名(15.13%)。愿意从事专科医生工作的为211名(54.10%);愿意从事全科医生工作的为98名(25.13%);愿意专升本的49名(12.56%);愿意参加全科住院医师培训的为6名(1.54%);选择其他工作的为26名(6.67%),见表4。 表4 3组学生对毕业后愿意从事哪方面的工作比较[n(%)]组别n全科医生专科医生专升本参加全科培训其他临床组22446(20.54)a124(55.34)38(16.96)1(0.45)15(6.70)全科组11632(27.59)a63(54.31)9(7.76)5(4.31)7(6.03)妇幼组5020(40.00)24(48.00)2(4.00)04(8.00) 3 讨 论 3.1 学生在临床实习中运用全科医学知识情况 被调查学生在临床实习中运用全科医学知识的比例为86.15%;认为社区实习对业务能力提高有帮助比例为85.38%,这一比例较高,说明全科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社区实习的安排对指导学生的临床实践有着较强的实用性。本校在临床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妇幼保健方向)的第4学期均安排了《全科医学概论》这门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与方法、基本技术,使学生了解全科医学的思想、观念、原则以及核心知识和技能,理解以人为中心以及防治结合的医疗照顾新观念,培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兴趣;而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更是采用“以社区为基础结合社区问题的教育[3]”的培养模式,按全科医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开设临床常见疾病防治技术、社区预防、重点人群保健、全科医生应诊技术、社区康复、社区健康教育技术等课程,使专业课程有效的服务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4],促使学生掌握全科医疗服务技能、预防保健与公共卫生服务技能。在临床实习的32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实习地点在专科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妇幼保健方向)和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除了专科医院实习外,前者安排了2周社区实习,后者安排了8周社区实习。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在社区实习,跟随带教老师共同参与社区调查、家庭访视、健康档案建立、资料分析与评价等活动,更能将课堂所学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其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社区预防保健能力、卫生服务管理能力等[5]。高职高专医学类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在农村、社区等基层一线医疗单位,近年来随着新医改的稳步推进,基层卫生服务功能重新定位、需求发生重大变化,“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成为基层卫生服务的新坐标[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仅要诊断和处理城乡社区的常见病、多发病,还承担着社区健康教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地方病预防控制、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特殊人群保健、计划生育指导和咨询及配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7],社区实习能让学生提前接触这些工作内容,了解自身是否对这样的工作感兴趣,能否胜任这些工作,从而为就业选择奠定一定的基础。如果学生对基层工作感兴趣,那么在社区的实习还可以通过实际工作激发他们学习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热情,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后尽快融入基层医疗工作岗位。所以,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安排社区实习有其必要性。 3.2 学生认为全科医学专业就业前景情况 被调查学生认为全科医学专业就业前景好的比例为83.08%,这说明学生通过对全科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社区实习,能认识到在现今基层卫生服务中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所处的重要地位。但在毕业后愿意从事全科医生工作的仅为25.13%,从问卷调查来看,学生不愿意从事全科医生工作的原因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待遇太低(30.00%)、其他因素(17.95%)、只能到社区工作(15.13%)。这说明影响专科医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与个人相关的利益(如薪酬福利、发展空间等),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环境、综合实力也会影响学生的就业、择业。虽然2009年4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10年六部委联合颁发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都表明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重心将下移,城市重点补充社区,农村重点补充乡镇,但从国内其他相关研究来看该改革的推进并不顺畅[8-9]。专科医学生不愿意进社区,不愿意从事全科医生工作,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1)目前国家对全科医学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由于整个社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没有跟上,使得很多政策没有贯彻,如社区医生的待遇和地位问题[10]。(2)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能存在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人才培养措施欠缺,软硬性条件欠佳等问题,从而让学生对于单位所能提供的未来发展空间感到担忧。(3)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针对性不强,没能随着医改政策的改变做出相应的调整,学生对医疗卫生就业市场的需求了解不够。(4)部分学生及其家庭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多从利己角度思考个人职业和就业的发展问题。 综上所述,根据国家政策指向,大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全科医生仍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改善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学校更应积极开设全科医学相关课程,提高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知度,并通过社区实习培养学生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兴趣,提升工作能力。为了达到“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逐步形成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11]”,需要大力推动专科医学生热爱基层,走进社区,可采取的措施有:(1)相关部门应根据国家政策指导进一步完善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如设置全科医师特殊岗位津贴,解决人事编制,优先晋升职称,建立退出机制等措施,引导学生“下得去”;同时,出台与全科医师执业特点相适应的“多点执业、签约式服务、集体随访”等支持性政策保障,让学生“留得住”),为全科医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尽可能地为医学生设计好今后的职业发展路径,提供对外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加强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其有晋升发展的空间[12];应主动完善工作环境,增强自身的感召力和向心力,提高医学生的工作积极性。(3)学校要紧密联系国家卫生改革现状和卫生人才实际需求进行就业指导,开展新医改政策和全科医学制度的宣传,增强学生对国家卫生政策的了解,正确认识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生的发展道路。(4)学生及其家庭应积极参考各方面的信息和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准确定位自身的就业趋向。

文章来源:家庭医学 网址: http://jiatingyixueqk.400nongye.com/lunwen/itemid-9205.shtml


上一篇: 美国军医大学医学博士培养概况
下一篇: 中医学论文_乳腺癌痰瘀互结的病理、病机及治疗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家庭医学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